从经济全球化角度看,全球经济格局的变迁并非始于新冠,我们应该看到,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,在贸易保护主义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影响下,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就已呈现出本地化、区域化、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,而此次新冠疫情更是对全球生产网络产生了巨大冲击。可以想见,疫情之后各国都会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进行供应链的调整,这必然会加剧经济去全球化的趋势,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着巨大调整的可能。
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始于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的加工贸易。在20世纪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,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心是加工贸易,即来料加工。它的运作特点是从外国进口零部件、原材料,在中国沿海加工,加工后产品销售到全世界,所以叫“两头在外,大进大出”。它的原理是,制造工业进入了水平分工阶段,一个整机产品中的各种零部件、原材料制造,包括物流,不能由一个企业、一个公司大包大揽,这是成本最高的方式,而应该把每个环节分包给最能干这个业务的企业。外包的过程就可能是把一个电脑一千个零部件分包给七八百个企业。让这些专业化的企业专业生产这些部件,产品质量又好,成本又低,规模又大。按照这个原理,就出现了大进大出,零部件、原材料在全世界,组装基地在中国内地。这一阶段形成的产业集群,我将之称为中国的“客场全球化”背景下的加工贸易型产业集群。
时至今日,我们不难发现,在新冠疫情以及数字经济大发展的双重冲击下,这种传统的基于“客场全球化”而生的加工贸易型产业集群,会发生重大的变革。
首先,传统加工贸易有两个致命缺点:一是全球性布局上、中、下游产业链体系的物流成本偏高;二是产业链粘合度较低。物流过程中总会遇到刮风下雨,总有延误。同时,物流当然会有物流成本,全球性大进大出物流成本太高,绝不会因为石油能源价格低了,运输就没有成本了。时间也是成本,运输能源也是成本,还有各种各样的运输事故损耗带来的不测也是成本。所以,这个世界是平的,也是不平的。
其次,什么样的产业集群能够适应变化后的新格局?基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呈现出本地化、区域化、分散化的趋势,显然,以垂直整合一体化为特色的产业融合链集群会是以后发展的重心。那么,哪个地方适合发展垂直整合一体化的基地?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地方,一是销地产,在大规模的市场销售地搞基地。二是在原材料、零部件体系配套的地区搞基地。
一个成功的、有竞争力的基地往往物流半径、原材料半径、服务半径在一两个小时的半径内形成集群,这样才是最有效率的。这种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集群式发展,不仅可以使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要素实现有机整合,避免行业内的供需错配,使供给更加精准有效,还能通过产业链条上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良性竞争,推动企业不断创新,促进优胜劣汰,延长产业的寿命周期,实现产业能级的快速跃升。更具现实意义的是,能够有效降低物流等成本,补齐创新等短板,形成核心竞争力。产业集群发展模式,能为地方政府调结构、转方式起到核心支撑作用,并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。
声明: 本网站原创内容,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;本网站转载内容(文章、图片、视频等资料)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。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,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,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,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,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。如您未通知我们,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。 我们的联系邮箱:news@cecb2b.com。